服装定制工厂-环县服装定做款式
北派皮影戏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?
皮影历史悠久,不断发展,自从宋代以后,我国皮影戏就分南北两派发展开来了,后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,南北两派皮影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。
北派的皮影戏在演出时的操纵方法多为斜举式。皮影人物为软驴皮、软牛皮制作而成,头和手的动作可前后任意转换。
在表演风格方面,北方皮影比较粗犷,为了改变音色,演员大多采用掐嗓唱法。除此之外,南、北两派的皮影在行当的形态和手势上也有很大的不同。
北派皮影除了冀东滦州皮影、陕西的华县皮影外,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甘肃的陇东道情、北京皮影和山西孝义皮影。
陇东道情皮影,民间称其为“牛皮灯影子”或“老道情”。
据考证,陇东道情起源于宋末元初,当时道教的武当派和佛教的少林派,为了反对外族的入侵,往往三五人手拿渔鼓、简板、木鱼进入瓦肆游说,鼓动人民群众反抗侵略,这种渔鼓、简板伴奏下的游说逐渐产生了早期的“道情”。
甘肃环县四合原乡兴隆山道观的修建和祭祀神灵,为环县道情与皮影的结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。它不仅是宣传道家思想的圣地,而且真正成为环县道情皮影艺术成长的摇篮。
在明清时期,这里的民间艺人在道教音乐基础上,逐渐吸收当地民间音乐营养,增加了二股弦等乐器,演变成为以皮影形式流传在陇东环县、华池、庆阳一带的陇东道情。
清代同治年间,环县著名道情艺人解长春的皮影班曾在宁夏、内蒙古、陕北以及当地流动演出多年,颇受群众赞赏。
随着陇东道情的不断发展和兴盛,在清代末期的时候,陇东道情根据地域条件的不同和艺人们的不同条件和特点,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唱腔流派。
其中,环县南部流行的唱腔委婉细腻,清新流畅,长于抒情,代表艺人有史学杰、敬廷玺、敬乃良、马召川等。
环县北部流传的唱腔质朴沉厚,高昂激越,长于叙事,代表艺人有徐元璋、魏元寿、梁世仓等。
陇东道情在形成之初蕴涵着浓郁的宗教色彩,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,早已突破道教思想的羁绊,成为深深扎根于民俗演唱内容无所不包的民间艺术形式。但从陇东道情的唱腔、表演形式、伴奏乐器和剧目中,仍然存留着宗教文化的痕迹。
陇东道情与道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体现在其道德教化和审美品格中,作为仍存活于陇东民间有着鲜明乡野气息的地方小戏,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,在文化传播和艺术风格上产生了强烈的“大棚效应”。
陇东道情表演艺术讲求真实,重视从生活出发,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。
陇东道情表演动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侧身造型,如侍卫警戒多用大侧身剪影姿势,特别是啼哭动作更为别致,人物左袖垂射,右手以袖掩面,大侧身晃动腰肢,前俯后仰,抽搐而泣。这种表演已形成陇东道情的独特风格。
另外,舞美方面,陇东道情也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。陇东道情的旦角化妆舍弃了传统的大包头造型,以皮影人的高髻燕尾为基本式样,又仿照敦煌壁画中唐代妇女的发式,加以糅合,设计出单髻、双髻、环髻等多种独特的燕尾发髻式样,前贴鬃角,后拖伞辫,大体接近陇东道情的服装摆脱了戏曲传统风格,重新设计了花纹式样,打破了蟒、帔盘龙舞凤格局。
图案富于变化,款式重大方,色彩尚雅洁。裙子、箭衣、开路等均以素净绣边为主,不取满身花团锦簇章法。靠、铠等则以庙塑神像装束为蓝本,大体和秦兵马俑衣甲相类似。
另外,陇东道情的布景和道具保留了皮影砌末的风格,使用夸张的技法为剧情服务。陇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式,分“伤音”和“花音”两大类:伤音曲调深沉委婉,适于抒发哀怨的情感,因此又称“苦音”或“哭音”;花音曲调活泼跳跃,善于表达喜悦的情感,所以又称“欢音”。
除此之外,陇东道情唱腔没有严格的节拍,比较自由明快,说唱性较强。弹板是陇剧音乐的主要板式之一,板头、大过门规整、四方,唱腔由多种节拍型混合组成,有特定规律。
伴奏乐器,管弦乐有四胡、二胡、琵琶、笛子、唢呐等;打击乐有渔鼓、简板、水梆子、大罗、小锣、大镲、铰子、堂鼓、战鼓、板鼓、牙子等。
陇东道情的音乐也别具一格,因为陇东道情是老百姓口传心授的艺术,它的音乐是老百姓集体创造的音乐语言。所以其音乐既粗犷明快、悠扬婉转又深沉哀怨、诙谐风趣,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。
北京皮影又被称为“驴皮影”。它最早是在明代的中期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、后再传到京西、北郊农村,然后进入北京城的。
至清代同治年间,北京的皮影戏分为东、西两派,东派为滦州戏,西派是涿州影。在当时,除了西城毛家湾的“和顺社”是西派外,其他的都是东派的了。
两派的分别,西派没有底本,影戏人都着古装;东派有底本,旦角用时装,所以后来以东派为影戏的主流。
了表演内容和艺术形式。嘉庆初年,影戏在全国范围内遭至禁止,据著名戏曲作家翁偶虹所著的《从路家影戏班谈北京影戏》中记载:
当时“白莲教”各处起事,震动了清王朝,镇压之余,严旨搜捕。民间谣传:白莲教徒善用纸人纸马,涂以人血即活,指挥驱使,兵源不足。有些贪功邀赏望文生义的御史,妄奏影戏班的影人与纸人纸兵同,诬陷操影戏者是“悬打匪”。于是严缉影戏艺人,雷厉风行,风声鹤唳。迫使北京城内的影戏班子全部解散……直至1821年道光皇帝即位后,北京城内的影戏才逐渐得以恢复。不久,河北滦州影戏进京,唱腔新颖,表演生动,受到北京观众的欢迎。因其东来,又落户于东四牌楼一带,故称“东派”。
东派滦州影戏脱胎于高腔,起初时用高腔白口,不过没有尖团字。旦角全用时装,做影戏人时就以当时的“头纂”为主。所以一看影戏人就知道是什么时期的产物。
像乾隆、嘉庆时梳“元宝纂”,道光、咸丰时梳“瓢岔儿纂”,同治时梳“平三套”,光绪初年梳“卧龙船”,以后改“苏州撅”,再改“圆纂”,再改“十三盘”,再改“搭拉苏”,再改“桃儿式”,剪发改“飞机式”。
在当时,皮影戏除了深受北京农民、市民欢迎外,还进入宫廷。康熙时期,礼亲王府设有8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。
嘉庆时期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。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,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,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。
北京皮影造型设计突出人物的情感和神态的塑造,注重人物着装在影人关节处连接的统一和衣饰冠戴的合理性。清代时的著名艺人路景达创造性地将京剧脸谱融入皮影造型中,其造型典雅,色彩亮丽。
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,自清代中叶后,在造型上借鉴京剧,出现了生、旦、净、丑、末的脸谱。正是艺术家们一代代人的努力,才使得皮影艺术不断地繁衍、发展。
演皮影戏离不开皮影人儿。做皮影人儿可是个技术活儿。
北京城的皮影,从造型到制作方法和其他地方的皮影都不一样。北京皮影的造型更多地借鉴了京剧戏装的造型图案,尤其是至清代后期,以路景达为代表的北京皮影第四代“路家德顺影戏班”,从那以后,北京皮影的造型就达到一个全新的时期。
北京皮影的声腔吸收了昆曲、京剧、曲艺等,北京地方剧、曲种的声腔、曲调,一段唱段中巧妙地融进多种声腔曲调,形成了北京皮影特有的艺术特点。
北京皮影戏的主要剧目有八大部,其中历史故事有《英烈春秋》、《背解红罗》、《四大名山》、《香莲帕》四大部;神话故事有《白蛇传》、《混元盒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小开山》四大部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